联系的导师太多,给人心机太重的印象
某同学报考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初试成绩中等,为增加成功的几率,复试前两周她来到自己所报考的学校,打算为见导师做铺垫。她通过自己在北京的同学和朋友,找到本校正在读研的师兄师姐们,分别拜访大家,以了解所报院系各方面的信息。面试时她一点也不紧张,毕竟大部分导师的课她都上过,回答问题时也很镇定自若,对答如流。导师们对她的表现也比较满意,有好几个导师都想录取她。但是很快,情况发生了大逆转——有一位导师提到此前曾与他联系的情况,立刻另外几位导师也说给他打过电话。导师们一商量,觉得这个学生心机太重,不够单纯,最后共同决定不录取她。
目标导师不明确,以至“撞车”
某同学本科学农学,跨专业报考金融硕士,不幸的是没有进入复试名单,于是开始考虑调剂。终于,她了解到武汉某大学研究生,急忙与他们联系。因为身在郑州,她便给所里的导师们群发短信,在每封邮件里都说明自己的情况,并虔诚地表示想要当那位导师的学生。最初,她顺利地收到好几位导师的回信,表示很欢迎她去面试。但当农科所复试名单出来时,她发现没有自己,打电话咨询,教务秘书说因为她“撞车”了。
言多失,尤其是在不懂装懂的时候
有一位考生见导师的经历可谓是“前无来者”。导师问他:“你最近看了什么书?”他说:“我看了XXX。”导师再问:“相关内容的书你还看过谁写的呢?”答:“我看了XXX,不过那本比不上我看的前一本,于是批判了一通,以表示他对本专业的学术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英语让我功亏一篑
报考复旦大学的某同学在复试中因为英语水平不足而失败。复试考查专业英译汉,虽然考试前知道复试对英语要求很严格,特意在平时多看了一些专业英语翻译的书,但底子还是太差,试卷的难度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一大段英语只能零星地认识几个单词,一个复合句子忙活了十多分钟还没搞明白大体意思,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缺乏专业知识背景,难过复试关
报考武汉大学的某同学,初试排名第12,原本以为会很顺利的录取,谁知复试中自己表现的不尽如人意,没能通过最后的复试关。复试最重要的是考查专业背景,不仅包括参考教材上的知识,更多的是看你是否对教材之外的专业领域有所涉猎。由于他是跨专业考研,所以平时对所考专业的知识储备不足,而准备考研的时候,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参考书上,导致自己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基本的专业背景。面试老师让他介绍一个名词的来源和含义,他只顾复习书本上的,一下就懵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面的发挥,越来越紧张,草草的说了几句就结束了面试。
对开放性问题准备不足
报考天津某重点高校的某同学,参加复试的时候,导师很少直接提问教材内容,而更偏好提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问题。他在复试的时候没想到老师直接就提了一个很有深度的开放性题目,这个问题平时没有怎么思考过,加上时间限制,回答的顾此失彼,没有抓住老师想要考查的重点,最终没能被录取。
复试准备不充分,高分低走
某同学为2019年考生,初试成绩384分,按照去年305分的国家线,已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了,初试成绩出来后基本确定能够进入复试,但是在复试中她并没有如愿获得一志愿的录取资格,最后选择了调剂。这种情况在复试中并不少见,很多考研er在打听复试内容和技巧的时候,也应该有所耳闻。究其原因,这位同学在查到初试成绩后,有些兴奋,心态已经放松了大半,导致复试备考复习过程中,没有像准备初试那么认真细致,对很多问题也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以致于在面对导师的提问时,没有心理准备,一些不懂的问题也未能应变处理。
心态不稳,复试调剂两头误
某同学的初试成绩是335,出分到划线期间,不确定能不能进入复试,考虑是否优先选择调剂,复习动力不足,划线后,得知能进入一志愿复试,心情好转,但是仍然纠结,复习状态不佳,前期复试信息收集不足,未提前联系导师,最后未能上岸。
这些案例表明,考研复试不仅考查学术知识,还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心态和应变能力。建议考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