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的专业一般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考研中,学生通常关注的是“二级学科”层面的专业选择。
学科门类:
这是专业所对应获得学位证书的名称,例如经济学硕士、文学硕士、理学硕士、工学硕士、医学硕士等。学科门类共有14个。
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是学科门类的下属分类,涵盖了多个二级学科。例如,理学门类下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这是考研具体报考的专业方向,如数学专业的应用数学方向、理论数学方向等。
在考研专业选择中,通常建议学生首先选择自己在本校的专业(即“本专业”),然后考虑是否跨学校(即“跨学校”)或跨地区(即“跨地区”)报考。根据这种分类,考研难度等级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
等级一:
本地区、本院校、本专业。这是最容易考研成功的一种模式,因为考生可以利用本校的资源,包括专业课复习资料、报录数据、人脉关系等。
等级二:
本地区、本专业、跨学校。这种模式在院校和学科实力相当的情况下,难度比等级一稍大,因为考生需要面对跨学校的资源获取和导师选择等问题。
等级三:
本专业、跨地区、跨学校。这种模式在专业上有所坚持,但在地区和学校选择上面临较大挑战,难度居中。
等级四:
本地区、本学校、跨专业。这种模式在专业课上有一定优势,但在院校和专业的选择上需要重新准备。
等级五:
跨地区、跨专业、跨学校。这是难度最高的考研模式,需要考生在多个方面都做出较大调整。
综上所述,学生在选择考研专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考研专业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