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统计的复习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日积月累的小测试
通过每日的小测试,考生能够在复习的早期阶段就主动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能够让大家在短时间内迅速识别自身的薄弱环节,并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改进。例如,通过直条图与直方图的区别,考生既能了解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又能提升图表解读的能力。
系统的知识点汇总
每周的考点汇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周末的总结,考生可以回顾一周学习的内容,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在心理统计学中,不同累加曲线的形态(正偏态、负偏态、正态分布)便要求考生不仅要能记住其定义,也要理解它们的实际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增添多选题的练习形式,可以帮助考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的深度。
利用社交平台分享与讨论
在信息化的今天,考生还可以利用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平台,与同样备考的同学进行分享与讨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此外,解析与分享心理学研究中使用的统计方法,更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考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准备与自我调节
心态在考研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考生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和调节。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一些学习方法,如时间管理技巧和焦虑管理策略,来提高备考的有效性。确保自己在高压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平稳的情绪,对于最终的考试尤为重要。
理解公式,切忌死记硬背
统计学可以采用“车轮战术”,听过王老师课的同学都知道,老师推荐大家听三遍课程,通过理解来巩固加深对公式的印象。在计算的时候做到细心,尽量减少计算错误。
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统计的公式看起来虽然很复杂,但没有复杂的运算,除了基本的加减乘除,顶多再加上乘方、开方。大家在计算的时候做到细心,尽量减少计算错误。
综合题与实验设计、心理测量相结合
统计和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统称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做实验时我们用到测量中的量表,使用统计分析数据,所以学习时要注意这三个科目之间的融会贯通。
分阶段复习
基础阶段(6月之前):建议同学们对心理统计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建立起学科框架。用“看书+听课”的形式初步了解心理统计学后,要及时梳理章节知识。
强化阶段(7-10月):建议同学们对心理统计学的基础阶段的知识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系统学习,不断填充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知识树,要重点注意书中知识点的联系,形成自己的体系。同时,可以通过做题检测自己对心理统计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冲刺阶段(11月-考试前):建议同学们要将重点知识至少背诵一至两遍,合上书要能回答出知识要点,对心理统计学的学科知识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脉络结构图。建议可结合《2023心理学考研背多分:背诵手册》进行高效背诵。结合《模模答》进行模拟检测。
通过以上步骤,考生可以系统地复习心理统计学,确保在考研中取得良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