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校考研的难度等级如下:
等级一:
本地区、本院校、本专业,难度最小。
优势:专业课复习资料不用愁,在学校里随便去找,报录数据不用愁,每年招多少人,多少推免的,分数线多少,可以知道的一清二楚;人脉关系不用愁,有些研究生导师还是本科专业课老师;复试分数可能不愁,本科跟老师关系不错,报在老师门下过线基本上问题不大;研究生的学长学姐不愁找不到,学校里都能找到。
等级二:
本地区、本专业、跨学校,难度稍高。
优势:在专业上有一定的基础,可以继承等级一的优势,比如找熟人,专业基础。但在院校和学科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比一级难度略大,毕竟对其他高校老师的喜欢或者研究方向还是比较陌生的。
等级三:
本专业、跨地区、跨学校,难度居中。
优势:唯一的专业课优势,学专业课比跨专业相对容易。
挑战:难在跨地区、跨院校,报考一个自己之前完全没有详细了解过的院校,各种信息都需要一点一点收集,报录数据比如说招生人数、分数线等只能从网上看,听各种小道消息,真实性和实用性还不确定,有时候专业课资料也五花八门,都不知道在哪买,简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等级四:
本地区、本学校、跨专业,难度较大。
挑战:跨专业考研难度可想而知,就算初试过关后,还要面临复试时刻被导师关注的情况。
等级五:
跨地区、跨专业、跨学校,难度最大。
挑战:在备考过程中要面对信息搜集的挑战,还要面对全新专业领域带来的学习压力,更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建议
充分准备:跨学校考研需要提前获取目标院校的信息资源,做好信息搜集工作,了解目标院校的老师研究方向和喜好。
积累经验: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先尝试考一次研究生,积累一些经验,再决定是否跨校考研。
选择合适的专业:选择相对容易的专业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以减少跨专业的难度。
保持积极心态:跨学校考研难度较大,但只要准备充分,保持积极的心态,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