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中介可能存在的套路包括:
信息不对称
利用学生和家长对海外院校和签证政策的不熟悉,夸大某些项目的优势,或隐瞒重要信息,如额外的学费、生活成本等。
选择性地列出成功案例,造成误导。
隐性收费
在合同中列出一系列费用,但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加上所谓的“附加服务费”、“咨询费”等,最终使家庭经济负担大幅增加。
家长在签约后才发现面临巨额费用。
虚假宣传
夸大其词,虚假宣传,如承诺高录取率、与名校有合作关系等。
提供虚假的成功案例和数据,误导消费者。
隐藏信息
故意隐瞒学校的真实排名、专业实力等信息,以诱导学生选择他们推荐的学校。
“保录取”陷阱
承诺“保录取”,即只要交足够的钱就能保证被某所大学录取,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陷阱,推荐一些容易申请的学校或进行学历造假。
不透明操作
在申请过程中不透明,不告诉学生具体的申请进度,甚至暗箱操作,篡改申请材料。
合同细节方面
合同中存在隐藏条款,如高额违约金、不合理的退款政策等。
权责不明,部分合同未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导致在出现问题时难以追责。
费用明细方面
以“咨询费”、“服务费”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但未明确费用的具体构成和用途。
在办理过程中以各种理由收取额外费用,如材料翻译费、快递费等。
服务承诺方面
夸大宣传,承诺过高的录取率或提供不切实际的留学方案。
使用模糊的语言描述服务,如“保证录取”、“全程无忧”等,使消费者难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行性。
其他可能的陷阱
虚假合作,声称与国外高校或机构有合作关系,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非法经营,部分留学中介未取得合法经营资质,或存在超范围经营的情况。
为了避免陷入留学中介的套路,建议学生和家长:
了解中介的资质和口碑,关注其他用户的评价。
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等多方渠道调查,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上当受骗。
在与中介签订合约前,务必仔细阅读合同中的每一条款,尽量避免隐性收费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