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留学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以自强。留学目的地主要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以下是清末留学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点:
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1872年,清政府根据容闳的建议,开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计划学习15年,涵盖小学、中学到大学课程,包括军政、船政、步算、制造等学科。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派遣30名学童,共计120名。
1881年,由于守旧派官僚的反对,清政府决定裁撤留美计划,除少数完成学业外,大多数留学生提前回国。
向欧洲派遣留学生
1875年起,清政府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学习造船、驾驶、军事、法政等。
19世纪末,清政府还派遣了少量使馆学生,留学费用由使馆拨给。
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重视日本,并派遣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特别是在法律和军事方面。
1901年起,清政府大力提倡留学,并许诺留学归来者赏予功名、授以官职。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出国留学成为知识分子的主要出路之一。
留日学生人数在1901年至1906年间达到高峰,学习期限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以文科为主。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军事、教育、科技和外交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