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留学政策是什么变化

西东指北 · 2024-12-27 08:53:43

抗战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局势,国民政府对留学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战时需要。以下是留学政策的主要变化:

留学政策由鼓励到限制

抗战初期,为节约外汇和避免资金外流,国民政府实行严格的留学限制政策。

1938年,国民政府通过《限制留学暂行办法》,规定公费留学生的研究科目必须与国防建设相关。

留学目的和学科结构的调整

留学目的和学科结构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调整,重点支持军事、国防、理工、医学等学科。

留学生派遣的变化

留学派遣受到严格控制,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留学生才能获得派遣。

在一定条件下,如已有适当准备或在国外学习特定科目超过三年,留学生被要求立即回国服务。

对海外留学生的政策

鼓励海外留学生归国服务,并在一定条件下提供救济与安置。

留学教育的中央集权

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留学教育的中央集权,统一了公费、自费考试等方式。

留学救济制度的演变

留学救济制度由应急措施逐渐演变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固定制度,涵盖情况调查、政策制定、海外救济与归国安置等方面。

对留学生的经济管控

经济上对留学经费进行严格控制,专业上重视实类学科。

战后留学规划

1943年,蒋介石提出预计战后十年内所需的高级人才,并计划制定整个留学派遣方案。

这些变化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的特殊需要,以及为应对战争做出的教育政策调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及之后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留学走向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