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选择“抱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文化差异:
中国留学生初到异国他乡,面对与自身文化差异较大的西方文化,可能会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与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的留学生接触,成为了一种自然的心理需求。通过分享彼此的文化体验、饮食习惯、节日庆祝等方式,可以缓解文化冲击带来的压力。
语言障碍:
尽管许多中国学生在出国前已经接受了多年的英语教育,但真正到了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还不足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尤其是在学术交流和社交活动中,语言障碍可能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巨大障碍。因此,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与自己国家的留学生交流,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用母语或更加熟悉的语言进行沟通,减少误解和尴尬。
心理需求:
在异国他乡,中国留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包括学习环境、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生活压力等。在这种情况下,与自己国家的留学生接触,成为了一种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途径。这种心理需求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找到支持和帮助。
社交习惯:
中国留学生可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含蓄,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与自己人交往,以避免直接面对可能的拒绝和误解。这种社交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抱团”现象。
安全感:
新生在进入新的国家和环境时,会有一种陌生感和无助感。中国留学生因为相同的语言、相同的境况、相同的文化背景,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交小团体。在这样的社交小团体里,他们容易找到安全感,做项目时也更自在,国语沟通更加容易。
缺乏明确目标:
许多留学生在出国后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是否要留下来工作或继续深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选择待在自己熟悉的社交圈子里,而不是积极拓展自己的社交范围。这种心态也加剧了“抱团”现象。
综上所述,留学生“抱团”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需求、社交习惯和缺乏明确目标等。虽然“抱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但过度的“抱团”也可能限制留学生的社交圈,影响他们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理解。因此,如何平衡好抱团与开放社交,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