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的留学政策经历了从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的变化过程,主要受到外汇紧缺、战后需求以及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以下是战时留学政策的主要内容:
初期严格限制留学
抗战初期,为节约外汇和避免资金外流,国民政府实行了严格的留学限制政策。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提出改订留学制度,对私费留学也加以统制。
1938年6月公布的《限制留学暂行办法》规定,选派公费留学生和志愿留学生的研究科目必须限于军、工、理、医等军事和国防相关科目。1939年4月,中国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修正限制留学暂行办法》进一步规定,公费留学生非经特许一律暂缓派遣,自费留学生除有国外奖学金或其他外汇补助费外,也一律暂缓出国。
后期逐步放宽留学
1943年3月,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要预计战后十年内所需的高级人才,并认为应提前规划留学派遣计划。据此,教育部拟定了《留学教育方案》及《三十二年度教育部派遣公费留学英美计划大纲》,经济部制定了《选派国外工矿实习人员办法》,交通部制定了《派遣国外学习生办法》。
从1943年12月开始,国民政府开始举行自费留学考试,每年都有大批公费生和自费生出国留学,留学教育再次兴盛。
利用盟国奖学金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为了加强同盟国之间的联系,英美等国向中国政府提供了若干留学奖学金。例如,1942年英国文化委员会设置了10名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名额,1943年英国文化协会及英国工业协会提供了39名研究生和31名实习生赴英国研究及实习的名额。
鼓励自费留学
在严格限制公费留学的同时,国民政府也大力倡导自费出国留学,并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鼓励留学生出国学习。
海外留学生归国服务
国民政府在严格限制留学生出国的同时,也鼓励海外留学生尽早归国服务,以支持国内的抗战和建设。
总体来说,抗战时期的留学政策在初期极为严格,主要是为了节省外汇和避免资金外流,后期则逐步放宽,以适应战后的人才需求和国际局势的变化。通过这些政策,国民政府在留学教育方面进行了灵活调整,既保证了外汇的紧缺,又尽量满足了国内对高级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