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专业设置的相关信息如下:
年度更新发布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每年更新一次,新列入和不再列入的专业将与当年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一并公布。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需按照更新公布的《专业目录》执行。
专业类设置与调整机制
增设、更名专业类或调整专业类下设专业,原则上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调整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
动态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特设专业
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变化,动态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范围。
支持国家战略需求
鼓励高校面向关键领域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布局相关专业,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推动专业优化升级
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省级统筹指导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引导高校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并做好增设专业形式审核工作。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高校及时提出反馈意见,并报送本地急需紧缺以及就业率低的专业清单。
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
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必须具备符合学校发展规划、有人才需求论证报告、年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特殊专业除外)、有专业建设规划、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等基本要求。
专业设置的审批与备案
高等学校依据本科专业目录,在核定的专业设置数和学科门类内自主设置、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核定的学科门类范围外的专业,需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设置、调整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需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并报教育部批准。
特色专业建设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增的中国古典学本科专业,国内首个且唯一一个设立“中国古典学”专业的高校,以中国古代经典研究为主要教学和研究主体。
新兴专业布局
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全国首个生物育种科学本科专业,是服务国家重大涉农战略的重要举措。
这些信息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支持,旨在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