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调整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专业设置、调整原则与目标、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学生转专业管理等。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专业设置与调整原则
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学校实际,依据学校学科专业定位,落实发展要求,体现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优势。
调整应遵循“需求导向、协调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内涵”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完善多层次专业建设体系,提升专业质量。
专业调整的具体内容
本年度拟新增的本科专业总数量为535个,其中管理学类专业新增数量达60个,包括健康与医疗保障、老年医学与健康、药物经济与管理等专业。
2018~2022年间,管理学类专业总计撤销了超540个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等。
考“微观经济学”的专业中,保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考试科目调整为“管理学”。
考“管理学”的专业修改为“物流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删除了“旅游管理(邮轮经济)”、“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
专业调整的管理机构与程序
学院教学委员会对所在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进行论证,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吸收校外专家参加。
学校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审议学校专业设置、调整、发展,指导专业建设情况。
学校教务处负责专业设置、调整与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评估及质量监控中心负责组织全校专业评估相关工作。
本科生转专业每学年集中开展一次,包括确定转入学生计划、制定转专业管理办法、学生填报转专业申请表、学院考核、教务处审批等步骤。
学生转专业的条件与程序
学生转专业需满足一定条件,如艺体类专业学生不得转入相关专业,2022级学生可自愿申请降级参加转专业等。
转专业工作需按照学校通知精神,学院制定招收计划,采用笔试和面试考核方式进行。
专业调整的后续管理
已批准的转专业学生应按教务处通知到新专业报到,参加新专业的课程选课,教务处办理学籍变更手续,并根据课程认定通知进行学生成绩登记。
这些管理措施旨在确保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专业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