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堂教学革命
采取探究式、项目式、议题式、反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小青马学国学”“见微知著行动在我”等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
建立多元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突出过程和能力考核,构建教师、学生、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多门课程的模拟教学、社会调查、校园采风等在课程成绩中占比超过50%。
以新时代社会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定期调查社会需求、跟踪就业情况、分析行业前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多个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如2018版、2020版、2021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打造课程群。
增开“胶东红色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传承红色基因。
增开“思政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思政课名师教学评析”“课堂管理艺术”等课程,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强化实践环节
加大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与社会机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
设立实践创新类课程,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
通过过程规范、学分置换等方式开拓学生实践锻炼的渠道,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对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增加实用性强、与行业需求接轨的专业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注重学术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设立奖学金和荣誉称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研和实践活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倡导教师的教学创新和研究工作。
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专业设置调整优化
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停招、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推动已有专业内涵重塑和升级改造。
建设一批支撑国家急需、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新兴学科专业,适当提高理工学科专业布点比例。
推进专业集群建设
紧密围绕“新师范、新文科、新工科”,聚焦学科融合、资源优化,依托学科优势,对接行业产业需求。
按照“做精做特新师范,做优做强新文科,做实做大新工科”的专业建设思路,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这些举措旨在提升本科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