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教研室的设置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按专业或课程性质、教学研究方向设置 :教研室一般应由5名及以上教师组成,以确保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有效进行。稳定性:
教研室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如需新增、撤销和调整,必须由各二级学院(部)向教务处提出书面申请,并经过教务处审核和学校分管领导批准。
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教研室可分为A类(按专业或类设置,实行备案制)和B类(按课程或群设置,实行审批制)。
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教研室设置应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为目标,有利于学科专业分类建设和相近课程集群发展。
人员构成:
每个教研室应至少有一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并确保教研室成员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结构合理。
具体的教研室设置示例如下:
针灸学教研室:成立于2018年,挂靠于针灸推拿学院,承担中医临床学院和中西医结合学院本科专业《针灸学》和《针灸推拿学》等课程。
针灸临床教研室:由针灸学教研室、刺灸治疗教研室、实验针灸教研室合并而成,承担全院针灸推拿系本科《针灸治疗学》及相关系部的《针灸学》、《针灸推拿学》等课程。
针灸基础教研室:承担针灸推拿系《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等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的《针灸学》、《针灸推拿学》等课程。
推拿学教研室:承担全院《推拿学》的教学任务。
这些设置示例展示了教研室根据专业特点、教学需求以及教学研究活动进行的组织划分,旨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建议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需求,参照上述原则合理设置和调整教研室,确保教研室工作符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教学目标。
教研室的设置应注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专长,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鼓励跨学院、跨校甚至跨行业构建虚拟教研室,以促进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升教研室的整体水平。